張璠院長 : 心繫住宅大計推動從未改變
如何落實居住正義一直是政府施政的一大考驗,透過這次訪談,張璠院長再次談到他關切的住宅政策與當前都更、社會宅所碰到問題的癥結點。
老屋的都市更新是重中之重的住宅政策議題,但張璠擔心目前的都更面臨的是,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,都更案呈現越做越小、卻無公益性的狀況。
張璠憂心忡忡地強調,台灣的都更不能等災難發生才後悔沒有都更,社會的氛圍如還停留在都更就是官商勾結、圖利,讓民間地產業者怯步與參與,如此光靠政府鼓吹再鼓吹,都更要有大進展是很難達標的。
張璠舉他在財政部次長任內協助推動的持有稅(房屋稅、地價稅)為例,影響層面是所有持有房產者,即便年輕人自己手中無房產,不代表家中長輩也無房產。
張璠提醒:「持有稅的更動並不是只打擊炒房的投機客,也會影響全民,該如何調整需要格外謹慎。」針對健全房市的作法,張璠建議從增加供給著手,他說:政府可透過資產活化,將國有土地以地上權或共同開發方式促進利用,如此便能釋出土地增加供給,新北市新店區公所案、永和大陳社區案就是很成功的典範。
對於社會宅是否能達成8年20萬戶的目標,張璠建議,政府應積極進行資產活化,將閒置或荒廢的公有地進行活化利用,若政府能建立模式,與業者合作開發,再將分配回政府手中的房屋作為社會出租宅,就能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,順利完成出租社會宅的提供。
另外,有些地區的餘屋不少,政府也可以透過公開標售建商餘屋來當社會宅,政府根本不必花大筆錢興建社會宅,更可省掉找地、經費何處來的問題,達成社會宅「混居」的居住狀況,這是他創造多贏的建議。
至於應如何加速公營出租住宅的興建,他認為政府與業者共同開發,會是最好的模式。
張璠舉自己任職於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時推動的「中和秀峰」青年出租住宅為例,該案是全台首座以BOT模式打造的青年住宅,不僅規模、戶數均為全台之冠,也是第一處結合社會福利的社會住宅。
張璠表示,該案就是由政府提供土地、建商出資,後續交由建商代為管理,但承租價格將由政府進行控管。他進一步說明,營建有成本,日後的管理維護也不簡單,若將興建與管理交由同一業者負責,規畫之初即可一併考量日後的管理成本,以適當的設計與營造建材,成為社會宅的後續經營與居住品質提供應有的保障。
張璠說,這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,政府也在學習,但若能將模式建立,未來就能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進。張璠強調,「住宅大計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,全民應諒解並給予支持。」
談到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,張璠認為全民都要學習彼此體諒。不論是民間、建商或是政府,都要學習溝通再溝通來解決問題,台灣的住宅大計惟有放棄藍綠的色彩坐下來好好談,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間也要彼此合作,健全房市、平抑房價的目標才能水到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