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願景專題【都市在發燒】
聯合報系「願景工程」推出「都市在發燒」系列報導,為改善熱島效應抓問題、開解方。
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,台北市會這麼熱,除了熱島效應外,盆地效應、太平洋高壓籠罩、溫室效應等因素也有影響。他預測,未來20年內,台北市中午會經常有高達40度的高溫。
「要留一條路給風走!」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張效通,研究大台北地區的風廊,斷言通風效果不好,都市氣溫自然就上升,尤其最需要風的夏天。
他說,都市的風大致沿著海域、溪流、空曠地區移動,這些都是天然風廊。由於都市熱島效應日漸嚴重,不該任由風順著風廊離開,應設法把風導進市區,把熱帶走。
新北市政府率全國之先,在板橋江翠北側地區限制建築面寬,最多只能蓋到7成,剩下的空間讓路給風,甚至得模擬環境風場,藉此讓「熱島」降溫。
新北市政府在102年公布「新北市板橋(江翠北側地區)都市設計審議原則」,選定淡水河、新店溪與大漢溪交會的江翠北側重劃區,在102年正式實施;這片土地只有117公頃,只佔新北市區土地的千分之一,儘管範圍不大,卻是台灣第一起針對河岸建築的風環境管制規範。
根據新北市的規定,為了讓河風能吹入都市,河岸建築要從矮胖變為瘦高,在江翠北側區域的建案,建物最大面寬不能大於基地面寬的70%,換句話說,如果基地寬度有100公尺,建築物寬度的總和得在70公尺以內;街廓第一排的高層建築,在都市設計審議時,還要提出環境風場模擬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