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2018智慧服務論壇」
Disrupt or Die? 台灣產業,數位轉型、勢在必行
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3月7日辦理「2018智慧服務論壇」,吸引滿堂聽眾到場聆聽,講者暢談數位經濟、金融服務、智慧物管等熱門議題,甚至不惜透露關鍵商業Know How。會中,多位講者亦語重心長地提出,台灣經濟是與世界經濟綁在一起,數位轉型、勢在必行,假如這波浪潮因應不善、台灣經濟恐會完蛋。
「2018智慧服務論壇」,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主辦,
前資策會副主委、現為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龔仁文,會中主講「數位經濟與智慧商業之發展趨勢」。
他指出,未來傳統經濟還是會成長,但幅度有限,數位經濟將成新主流、新的經濟火車頭,全球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預估至2025年、可達3,350億美元,規模已經等同於傳統的租賃市場。面對這樣的趨勢,「數位轉型、勢在必行」。
數位轉型 人才是關鍵
龔仁文說,在數位轉型過程當中、最關鍵的還是「人才」,是否能夠與時俱進、想出新商業模式?不管電子商務還是新零售,線上還是線下,虛擬或是實體,本質還是交易。但消費者的需求日新月異,要能掌握消費者的需求、才是王道,「因為所有的錢,都是來自於客戶的需求。而所有的商業,都需要賺錢!」
例如,數位轉型成功的案例之一、特易購(Tesco)。該公司透過分析消費模式,發現會員當中的最後4千名、其消費總額約占總營收的2%,而前面100名會員、則是高達20%,因而把會員分級、推出顧客忠誠卡,想辦法去黏著高消費力的會員,公司營收也隨之成長。
創新驅動 以服務為核心的經營
台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王可言指出,科技帶動的全球共享經濟與金融科技浪潮已經來襲,在2010年之後,進入服務創新驅動、科技驅動的時代,過往、是以產品為核心的生產,現在、則是以服務為核心的經營。
例如最知名的APPLE公司,賣得雖然是IPHONE手機,但其競爭力是來自於其中的軟體服務。此階段決勝點就在,如何取得數據,進而如何分析數據、應用數據,據以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經濟效益,才能存活。
他以曾經任職過的IBM公司為例,20年前、IBM研發出的超級電腦「DEEP BLUE」打敗專業棋士,聲名大噪,這個研發團隊每年約可為IBM創造1千萬的行銷價值,但在打敗棋士的一年之後、就被解散了,原因就在於其已失去市場價值,也創造不出新的商業模式。
「七大黑洞」vs.開放生態圈
王可言指出,面對數位浪潮、假如因應不當,將會衍生就業機會減少、中小企業失落、工作技能落差、企業崩壞等種種危機。簡單說,台灣假如因應不當,整個經濟就完蛋了,因此必須do something!
他提出,應以「共享經濟的生態圈」,來抗衡具有排他性的產品供應鏈,或稱之為生態系。
有別於生態系,「生態圈」像是在地上劃個圈,創新者可以決定in或 out,一但加入、就一起把餅做大,一群中小企業相互依附、共創環境,給其資訊、給其資金,將個別力量化零為整,相信一定有辦法抗衡巨大且封閉的世界七大黑洞(資料只進不出),包含Google、Facebook、Microsoft、Amazon、百度等系統。
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江炯聰,主談共享經濟。他說,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火藥、造紙術、指南針、雕刻印刷術,現代中國四大發明是高鐵、行動支付、共享經濟與電子商務,當中三項都是與internet相關,這也成為中國近代這波改革開放最大的驅動力。
Internet促使經濟生態系快速改變
以「全球市值排行榜」為例,從2012到2015、短短5年,全球前5大公司都是跟internet有關,依序為APPLE、Google、Microsoft、Amazon、Facebook。相對地,包括IBM、GE等過往大家所熟知的巨人,反而一一跌出前20名榜單。可見整個生態系改變之快速,已非各別公司有能力去抵擋。
再看2017「全球互聯網市場資本排行」,前20大當中,有13家是美國公司、7家是中國公司,日本早已不再討論之列。江炯聰教授指出,在這樣一個「時空跟文明的大戰場」,台灣跟中國早已不同等級,猶如騎兵對抗坦克車,他甚至悲觀地說,即使政府部門做了再多努力,恐都徒勞無功。
↑上半場主持人為前台中市長胡志強
↑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龔仁文,會中主講「數位經濟與智慧商業之發展趨勢」
↑台灣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王可言,主講<智慧金融
↑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江炯聰,主講<智慧服務與共享經濟
↑活動現場座無虛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