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專題】文資保存卡都更 屋主權益成大難題


文資保存卡都更 屋主權益成大難題

中廣記者林麗玉報導

中山北路都更地主:「到底誰可以跟我說,這棟房子有什麼(文資)保存的必要,現在只因為有人看上我們房子,就必須無條件被檢視、舉證,這跟搶劫、逼婚有什麼不一樣?」

如果家裡的老房子好不容易談了10年已經要都更,卻因為有人提報具文資價值,都更停擺,換做是你,會是什麼樣的心情? 

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更新總是處衝突對立,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巷弄內的前山海樓餐廳,因為古樸花園洋樓很有特色,被熱心民眾提報文資審查,但對所有權人來說,房子老了,加上位土壤液化潛勢區,好不容易由建商整合,十年光景,走完程序準備要拆除都更,卻在今年七月,收到文化局來函,突然間,被人提報是日治時期的小林邸、後來又變成大稻埕富商陳茂通古宅。 

對提報民眾來說,抱著熱情協助保留城市文化資產、歷史記憶,很值得鼓勵。但是,如果沒有嚴謹依據的資料配套,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,文資新法是不是對憲法保證的人民財產權,也有很大傷害。 

中山北路文資審議基地所有人正大尼龍許智睿:「隨便一個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者,就可以提報文資,這對都更權利人是不公平的,強調這是私人產權,人民財產是受憲法保障。」 

正大尼龍董事長何紀豪:「對台灣更重大貢獻王永慶的辦公、住過地方,是否也都要保留?身為私產文資屋主的無奈,要跟誰申訴?文資新法修正,公平嗎?不是提報人輕鬆一句雙贏、容積轉移就可以解決,這是政府失去信賴保護原則!」 

最後這個山海樓餐廳建物被提報陳茂通古宅保存的文資審查,經過兩次會勘、一次文資審查,最後以投票八比四,不同意登錄。但同樣的處境,還有俞大維故居、彰化銀行北門分行舊址等十個案子,也都同樣處於都更到一半,因有人提報可能文資身份,面臨都更停擺。 

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反對,城市文化資產及歷史記憶該保留,但要和大家思考的是,中央文資新法去年7月上路之後,原本由非所有權人提報的案子僅止於列冊追蹤,但是新版文資法14條卻改為非所有權人提報須在六個月內辦理審議,光是人力、經費就難以負荷,臺北市文化局還曾因這個新法,槓上中央文化部,甚至還引發柯文哲市長,一度失言,指私人產業被指定為古蹟,常常晚上就是自燃現象。 

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坦言,文化局光是這一年來,收到民眾或團體提報50年以上建築的文資審議案件就高達300多件,數量是過去10倍,送進文資會議審查的也增加1成,除了人力經費,最難解決的,就是當私有財產正在都更,遭民眾提報文資身份審查,文化資產保存與民眾私有財產權保障間,該如何去拿捏? 

田瑋坦言,如果文資新法沒有配套,後續將衍生更多的國賠爭議,難以賠得完。 

如果城市沒有文化資產等同沒了靈魂,同樣地,一個城市沒有更新,面對高齡化、齬漏、耐震不足….,更無法成為安全健康城市。

鼓勵民眾團體提報文化資產是好事,但如淪為浮濫、權利的擴張,就不是這麼一回事,魚與熊掌難以兼得,如何在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更新權益取得平衡,新舊雙贏,需要更多的省思與努力。 

(照片取自山海樓臉書)

瀏覽次數: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