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轉載】分享4/10中時新聞:無形建設更需前瞻


(作者施振榮為宏碁集團創辦人、智榮基金會董事長)
「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」即將舉行公聽會。政府投入基礎建設攸關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。1974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計畫,帶動一波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與榮景。不過,在有形的建設達到一定的基礎後,無形的建設就更為重要。我在20年前就提到台灣更應該重視的是「無形十大建設」,諸如民主素養、法治精神、教育、第六倫、智財保護等,如此社會才能面對矽文明時代的挑戰。
 
無形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推動法令的翻新,因為從今日來預測未來,包括人工智慧、機器人、物聯網、自駕車、金融科技等新科技的發展,將對社會帶來極大的改變,讓生活更加便利。面對全球這股新潮流,如果我們的相關法令跟不上,就會落後國際。 由於台灣的法令規定較僵化,在發展新科技時相關的配套往往較欠缺,加上公務體系的「行政防弊文化」,公務員因為怕出事,不敢勇於任事,只求不出錯的保守心態與文化,將會妨礙台灣社會面對未來。 
 
前瞻性的國家發展政策常需要法令配合來做修正,但這會改變社會既有的生態,改變的過程一定會面臨阻力,因此需要有王道的思維,整個利益平衡的機制也需要重新調整,對全民「溝通、溝通、再溝通」,並創造更多隱性價值的新機制,才能讓社會取得新的平衡。 過去台灣蓋了很多蚊子館,就是因為只重視有形建設,卻忽略了無形的軟體、服務,結果空有好的硬體基礎建設,缺乏內容。因此,我們要記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,在推動數位基礎建設時,借重智慧城市的旗艦計畫,在台灣資通訊的基礎上,迎向矽文明的時代來臨。 例如對於發展自駕車的相關計畫,政府應及早布局,除了自駕車場域等有形的建設外,更要重視未來將衍生的問題,如自駕車的資安、事故責任等,都要事先注意,這些都是無形的,需要時間來累積經驗,及早做好準備才能掌握發展契機。
 
面對數位社會來臨,政府在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」中,擬針對數位基礎建設投入5大項目,包括:建設為資安、寬頻要人權、文創新媒體、服務一點通及創新人才力等,預計匡列約460億元特別預算經費。我認為其中具有前瞻性的無形建設要「做得早,做得小」。做得早,才能及早培養我們的新核心能力,因為這需要時間來累積;做得小,才能有效控管風險,執行會更有效率。 政府投入建設要有效發揮效益,硬體與軟體之間要有適當比重,無形的建設往往比有形的建設更重要,須及早投入準備,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,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
 

瀏覽次數: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