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都更難題】《都更條例》與《危老條例》之比較


拔釘有難度 公權力硬起來

《都更條例》與《危老屋重建條例》比較

文林苑、永春都更案後,業界噤若寒蟬,但釘子戶問題不解決,老屋都更遙遙無期,如何將爭議限縮至最小「拔釘」,成為近日政院修正《都更條例》各方關注焦點。建築開發商直言,當少數1、2戶不理性居民卡住都更,影響絕大多居民權益,政府應該要勇於任事,動用公權力解決。

「動用公權力拔釘,是最壞的方法,但實在不行時,也只能如此!」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直言,之前出現為避免現場抗爭,建商偷拆模式並不是辦法,反易衍生更大爭端。

依現制,當都更案獲一定比率住戶、地主同意,權利變換公布實際拆遷範圍後,建商等實施者可請求地方政府代拆少數不同意戶,地方政府如不願執行,少數實施者會走司法程序。

目前送行政院審議的《都更條例》草案中,內政部原擬增訂,就不同意戶,實施者可請地方政府調處,調處不成,可走行政救濟,但遭地方政府與業者抨擊,此舉將大幅拉長都更時程。

大陸建設董事長張良吉說,若新增行政救濟程序,屆時只要有1人反對,案子就沒完沒了,上訴至最高行政法院,便可讓都更案拖上5、6年,若之後再有人反對,再拖長,無疑增加都更困難度。

日前內政部評估修正為,透過現行機制補強政府協調功能,並授權訂定相關處理作業規定。不過,張良吉認為,代拆部分維持現制就好。

「政府僅須訂定代拆門檻,如應達8、9成居民同意都更,其他實不須透過層層法令,將自己手腳綁死!」張良吉指出,現制已授予地方政府得代拆,如想增列「調處」等機制,不應要放在《都更條例》中,可訂定施行細則,由地方政府視當地情況辦理。地方首長自然會考慮選票、民意,因地制宜,「要選舉的人不會那麼笨!」(中國時報)

瀏覽次數: -